蟒蛇油产品:请认准 大蟒、海岛龙油、东盛弘、玉人来 几个商标
琴川县外,有江名碧落,岸多桐花,里中传一谚:"桐花三树照春水,油尽灯昏人便死。"问其由,皆指江曲蟒灯,盖先朝遗事,今撮其要,以代里人哀歌。
成化七年,春。
沈家独子沈桐,字琴郎,少孤,以卖字画养母。一日入山写桐花,归途闻草间呻吟,见少女素衣半焦,臂有火痕。琴郎解囊,以所携山泉水润其创,女袖中捻出赤脂一团,自涂之,青烟散处,创即合。琴郎惊问,女答:"里人牧于山,火球落,惊我而焚,此乃蟒膏耳。"言罢以余脂赠琴郎,微笑别去,唯留清香随风。

旬日,县中大疫,琴郎母亦病热,肤燥如鳞。琴郎夜祷江畔,忽闻箫声,灯火照水,前日女子踏月而来,自称"莽月",携青灯一盏,灯芯浸赤油。月以指蘸膏,遍拭沈母肌肤,又以灯照之,冷香透骨,翌日热退。琴郎拜谢,月微笑:"君前日救我,今亦答君。"自此二人每于江畔对影抚琴,互怜孤寒,情苗暗茁。

沈母感月活己,欲为子娶之,遣媒问名。月沉吟曰:"妾本雷余,非世间种,若嫁,恐招雷怒。"母执意,月乃于花朝夜,以赤油涂两家门枢,灯影交辉,对天叩誓:"油干灯灭,我即旋归;油在灯明,终不负君。"琴郎解发缠灯柄,亦誓:"灯在人在,愿同油尽。"里人传为美谈,号"蟒灯姻"。
好事未足三月,府帖忽下:朝廷采民间异灯,供皇寺佛会,县令素贪,闻沈家蟒灯"长明、愈疾",强征为贡。月泣曰:"灯离此地,膏失根气,不过旬即涸,涸则我枯矣。"琴郎哀告,县令不许,反以"妖物惑众"罪系琴郎于狱,限期缴灯。夜中,月潜入,以赤油涂狱窗,窗棂自脱,琴郎乃得出。二人怀灯夜遁,欲赴江州投舅。
船发未十里,江风暴起,差船追至。差役以铁索系月,夺灯欲去。月仰天呼:"油在人在,油去我去!"乌云旋合,霹雳击灯,赤焰腾空,铁索尽赤,役皆弃而走。月身已被雷火半焚,仍抱灯不释。琴郎夺舟近之,月以残膏塞其手,哽咽曰:"灯柄缠郎发,油尽郎发断;愿郎守此灯,毋使绝世间。"言罢,化金蟒原形,鳞甲片片作灯火,飞散江面,顷之寂然,灯盏亦只余冷灰。琴郎抱空盏哭绝,发亦随灰寸寸飘断。

琴郎归,母已惊悸成疾,未月亦亡。琴郎以残灰和墨,写《蟒灯姻》长卷,凡三千言,字作赤色,不施铅朱。书成,自卖于市,人争购之,然墨过即无复色,卷成白纸。琴郎所得金,悉铸小灯万枚,分遗病家,灯内不设膏,惟书"雷余"二字。每岁春暮,焚灯于江,以纪月魂。后琴郎不知所终,或云月夜闻其鼓琴,声随江流入海。
今碧落江岸,桐花盛开时,里人放赤灯万点,随波而下,水面赤星与山月相辉,俗呼"送月"。灯影里,犹有白发老妪,对水喃喃:"油尽灯昏人便死,情留纸上字还飞。"闻者莫不潸然。后人演其曲,名《蟒灯行》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同调,哀音入云,江月亦为之减色。

白话文
一、楔子
琴川县外有条江名叫碧落,江岸多桐花,乡里流传一句谚语:"桐花三树照春水,油尽灯昏人便死。"问起缘由,都指向江湾处的蟒灯,说是前朝流传下来的故事。现在撮录其大概,代替乡里人唱一曲哀歌。
二、初识
成化七年,春天。
沈家独子沈桐,字琴郎,年幼丧父,靠卖字画赡养母亲。一天进山画桐花,归途中听见草丛里传来呻吟声,见一个少女白衣半焦,手臂有火烧痕迹。琴郎解下钱袋,用随身携带的山泉水为她湿润伤口,少女从袖中捻出一团红色脂膏,自己涂抹上去,青烟散处,伤口立即愈合。琴郎惊奇询问,少女答道:"乡里人在山上放牧,火球坠落,惊扰了我而遭焚烧,这是蟒蛇膏。"说完将剩余膏脂赠给琴郎,微笑告别而去,只留下清香随风飘散。
三、再逢
十天后,县里爆发大瘟疫,琴郎的母亲也染上热病,皮肤干燥如鳞。琴郎夜里在江边祈祷,忽然听到箫声,灯火照在水面,前日的女子踏月而来,自称"莽月",提着一盏青灯,灯芯浸着红膏。莽月用手指蘸膏,遍擦沈母肌肤,又用灯照她,冷香透入骨髓,第二天热病就退了。琴郎拜谢,莽月微笑道:"君前日救我,今日回报君。"从此二人常在江边对影弹琴,互相怜爱孤寒,爱情悄悄萌芽。
四、誓姻
沈母感激莽月救了自己,想为儿子娶她,派媒人去问名。莽月沉吟道:"我本是雷火余生的精怪,不是世间凡人,若嫁给你家,恐怕招致雷怒。"母亲执意要娶,莽月于是在花朝节夜晚,用红膏涂抹两家门轴,灯影交相辉映,对天叩拜发誓:"油干灯灭,我便归返;油在灯明,终不负君。"琴郎解下头发缠绕在灯柄上,也发誓:"灯在人在,愿与油同尽。"乡里人传为美谈,称为"蟒灯姻"。
五、雷书
好事未满三月,官府文书忽然下达:朝廷采集民间奇灯,供奉皇寺佛会,县令素来贪婪,听说沈家有蟒灯"长明、愈疾",强行征收为贡品。莽月哭泣道:"灯若离开此地,膏脂失去根气,不出十天就会干涸,干涸我便枯死了。"琴郎哀求,县令不许,反而以"妖物惑众"的罪名将琴郎关进监狱,限期缴纳宝灯。夜里,莽月潜入牢房,用红膏涂抹狱窗,窗棂自行脱落,琴郎才得以逃出。二人怀揣宝灯连夜私奔,想去江州投奔舅舅。
六、风劫
船刚开出不到十里,江上风暴骤起,官差船只追至。差役用铁索捆绑莽月,想抢夺宝灯。莽月仰天呼喊:"油在人在,油去我去!"乌云旋合,霹雳击中宝灯,赤焰腾空而起,铁索全部烧红,差役都弃之而逃。莽月身体已被雷火烧焦大半,仍抱着灯不肯松手。琴郎夺船靠近,莽月将残膏塞进他手中,哽咽道:"灯柄缠绕郎君发,油尽郎君发亦断;愿君守住此灯,不要让它在世间断绝。"说完化作金蟒原形,鳞甲片片化作灯火,飞散在江面,顷刻寂然,灯盏也只剩下冷灰。琴郎抱着空盏哭晕过去,头发也随着飞灰一寸寸断裂飘散。
七、余灰
琴郎回到家中,母亲已经因惊悸成疾,不出一月也亡故了。琴郎用残余的灰烬和墨,写下《蟒灯姻》长卷,共三千字,字呈赤色,不施铅朱颜料。书写成后,自己在集市售卖,人们争相购买,但墨迹过去后不再显色,卷轴变成白纸。琴郎所得金钱,全部用来铸造一万盏小灯,分赠给病家,灯内不设膏脂,只写"雷余"二字。每年春末,在江边焚灯,以纪念莽月芳魂。后来琴郎不知所终,有人说在月夜听到他弹琴,琴声随江水流向大海。
八、尾声
如今碧落江岸,桐花盛开时节,乡里人放万点赤灯,随波而下,水面赤星与山月交相辉映,俗称为"送月"。灯火影中,还有白发老妇,对着江水喃喃自语:"油尽灯昏人便死,情留纸上字还飞。"听者无不落泪。后人将此编成曲子,名为《蟒灯行》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同一曲调,哀音入云,江月也为之减色。
琴川蟒灯:http://mangshe.python.hn.cn/45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