蟒蛇油产品:请认准 大蟒、海岛龙油、东盛弘、玉人来 几个商标
西汉初年,长沙国相利豨久病,遍延良医。有侍医吴申,字子直,少好方术,闻郡中马王堆旧楚墓室渗水,工人得竹简约数十札,携归燃火,竹裂出黄脂,嗅之微腥而香。吴申急取视,简上残字犹可辨:"蛇膏""炙令消""敷三"等语,遂悟为古方,遂收其油,并以灰拓简上篆文,得疗疮之诀。由此,一段蟒油入医籍的故事,便在湘水畔悄然生根。

吴申整理残札,凡五十二题,皆言杂病,乃定名曰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其中一条最简而奇:
"产痂:先善以水洒,而炙蛇膏令消,敷。三敷。"
吴申揣"蛇膏"二字,即前夜竹裂所出黄脂,想必为巨蟒肪膏。乃就墓圹旁寻得蛇骨,长丈余,粗如婴臂,知为蟒无疑。遂取枯肪熬炼,再试诸疡,果三敷而愈,于是详记其法,附于简末,并加小字注曰:"蛇膏,蟒脂也,色黄,夏融冬凝。"
利相膝上旧患痈,溃后新肉凸起,如赤豆累累。吴申净疮,以热酒温蟒膏令融,摊于帛,日再换。三日后,痂脱皮平,无复瘢痕。相国喜,命吴申"录其方,布于长沙",并赐铜刀一柄,刻"蛇膏"二字,俾使后学。自此,湘中猎户遇蟒,必存其脂,鬻于医家,价等黄金。

数月后,郡民有女,年十三,患干痂,膝肘皮厚如甲,搔之白屑纷落。吴申忆《病方》又云:
"干加(痂):冶蛇床实,以牡彘膏膳,先括(刮)加(痂)溃,即敷而□□,干,去□目。"
乃以蛇床子末合蟒膏调之,先刮其硬痂,使微出血,再敷药膏。女呼痛,母涕泣。申慰之曰:"刮痂如去旧瓦,新瓦方能着肉。"凡七日,痂尽脱,肌色莹然,女嬉笑如初。吴申叹曰:"蟒膏善透,得蛇床祛风,则内外相资,如鼓应桴。"
吴申既验蟒油二症,遂将炙膏之火候、色泽、贮藏诸法,补书于简背,共得八条:
取白肪,无令沾血;
铜匕刮切,大如棋子;
文火一煎,去滓再煎;
瓷缶收,沉井三日,去火毒;
夏置凉处,冬温汤使融;
敷疮须温酒先洗;
三敷为度,多则伤好肉;
禁与葱、蒜同食。
书毕,以麻丝编联,缄于漆盒,献于利相。相国命藏之秘府,待身后随葬。后数十年,利豨卒,其墓即今马王堆三号汉墓是也。吴申亦老,临终戒其子:"蟒油虽微,活人甚众,汝谨守之。"言讫,瞑目。子遂世其业,至东汉而族迁,盒与竹简遂沉于土。

1973 年冬,考古者掘马王堆,于漆盒中得《五十二病方》竹简,凡 462 枚,字迹黝然。研究员检视"产痂""干痂"诸条,见"炙蛇膏"字样,与同时出土黄蜡色古脂残块相映证,方知蟒油入医,早在汉初。于是复制其方,以今法熬炼,仍治烧伤、冻疮,效验不减。古简新辉,药香再发,吴申有灵,当莞尔于地下矣。
结语
一器蟒油,两段竹简,跨越两千余年,先后活人无算。可见医道之传,不在珍奇,而在验、便、廉三者而已。后人读《五十二病方》,若能因简得法,由法识心,则马王堆之夜,竹火蛇光,至今犹照医者仁心。
白话文
西汉初年,长沙国丞相利豨久病不愈,遍请良医。有个侍医名叫吴申,字子直,年轻时喜好医术,听说郡中马王堆旧楚墓室渗水,工人捡到几十片竹简,拿回家当柴烧,竹子裂开流出黄色油脂,闻起来微腥而香。吴申急忙取来观看,竹简上残余的字还能辨认:"蛇膏""炙令消""敷三"等语,于是悟出这是古方,便收起那些油,并用炭灰拓下简上的篆文,得到治疗疮疡的秘诀。从此,一段蟒油进入医籍的故事,便在湘水边悄然生根。
二、竹简现世
吴申整理残简,共五十二个条目,都是讲杂病的,于是定名为《五十二病方》。其中一条最简而奇特:
"产痂:先以清水洒,再加热蛇膏使其消融,敷用。敷三次。"
吴申揣摩"蛇膏"二字,就是前夜竹简裂出的黄色油脂,想来应是巨蟒的脂肪。于是到墓圹旁寻找蛇骨,长一丈多,粗如婴儿手臂,知道是蟒蛇无疑。便取干枯的脂肪熬炼,再试治各种疮疡,果然敷三次就痊愈,于是详细记录制法,附在简末,并加小字注释:"蛇膏,即蟒脂,色黄,夏天融化冬天凝固。"
三、初试疮痂
利丞相膝盖上旧日患的痈疮,溃烂后新肉凸起,像赤豆累累。吴申洗净疮口,用热酒温蟒膏使其融化,摊在布上,每天换两次。三天后痂脱,皮肉平复,再无瘢痕。相国大喜,命令吴申"记录此方,在长沙推广",并赐铜刀一把,刻上"蛇膏"二字,以便后学。从此,湘中猎户遇到蟒蛇,必保存其油脂,卖给医家,价格等同黄金。
四、再验干痂
几个月后,郡中有户人家的女儿,十三岁,患干痂病,膝盖手肘皮肤厚如铠甲,搔抓时白屑纷纷落下。吴申又想起《病方》还说:
"干痂:炮制蛇床子果实,用公猪油脂调和,先刮破痂皮使其溃烂,即敷药……干后再……"
于是用蛇床子末配合蟒膏调匀,先刮去硬痂,使其微微出血,再敷药膏。女孩呼痛,母亲哭泣。吴申安慰说:"刮痂如同去掉旧瓦,新瓦才能贴着肉。"共七天,痂皮尽脱,肌肤颜色莹润,女孩又嬉笑如常。吴申感叹道:"蟒膏善于渗透,得蛇床子祛风,则内外相辅,如同鼓槌应和鼓声。"
五、定简入藏
吴申验证蟒油治疗两种病症后,便将熬膏的火候、色泽、贮藏等方法,补写在简背,共得八条:
- 取白色脂肪,不要让血沾染;
- 用铜刀刮切,大小如棋子;
- 用文火熬一次,去渣再熬;
- 用瓷罐收藏,沉井中三日,去除火毒;
- 夏天放在阴凉处,冬天用温水使其融化;
- 敷疮必须用温酒先洗;
- 敷三次为度,多了会伤好肉;
- 禁忌与葱、蒜同食。
写完后,用麻丝编联,封在漆盒中,献给利相国。相国命令收藏在秘府,待死后随葬。数十年后,利豨去世,他的墓就是今天的马王堆三号汉墓。吴申也老了,临终时告诫儿子:"蟒油虽小,救活的人很多,你要谨慎守护。"说完就闭目而逝。儿子于是继承家业,到东汉时家族迁徙,漆盒与竹简就埋入土中。
六、千年重光
1973年冬天,考古者挖掘马王堆,在漆盒中得到《五十二病方》竹简,共462枚,字迹黝黑。研究员检视"产痂""干痂"各条,见到"炙蛇膏"字样,与同时出土的黄蜡色古脂残块相互印证,才知道蟒油入药,早在汉初就有了。于是复制此方,用现代方法熬炼,仍治烧伤、冻疮,疗效不减。古简重放光辉,药香再次散发,吴申若泉下有灵,应当会微笑吧。
结语
一罐蟒油,两段竹简,跨越两千多年,先后救活无数人的生命。可见医道的传承,不在珍贵奇巧,而在实用、方便、廉价这三点而已。后人读《五十二病方》,如果能因简而得其法,由法而识其心,那么马王堆的那个夜晚,竹火与蛇光,至今犹能照亮医者的仁心。
竹简记蟒——〈五十二病方〉收蟒蛇油小史:http://mangshe.python.hn.cn/4550.html